党员讲党史故事第二期 | 周恩来一生中的三次谈话
日期:2021-06-10 23:07:20  发布人:tw  浏览量:863

周恩来一生,居功之伟,他是全党工作的典范,也是团结的典范。他终身从事的工作,就是如何把党内力量聚焦起来。这从他一生三次重要的谈话中,即可略见一斑。




第一次谈话

1934年长征之初,毛泽东曾经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要带领一三军团和红九军团的20师留下来,坚持苏区的斗争。这封信从博古转手,最后来到了周恩来手里。

周恩来看完信,连夜骑马赶到毛泽东的住处,与毛泽东彻夜长谈。那天晚上他们谈话的内容没人知道,但是,毛泽东在谈话后就决定和大部队一起走了。这个决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是周恩来对中共极为重大的贡献。

第二次谈话

遵义会议开过以后,博古不适合再担任党的主要领导,但是博古同志不愿意把权力交出来。所以,周恩来与博古彻夜长谈。周恩来对博古讲,你.我都是留过洋的,我们这些留过洋的人对中国的情况都不是那么了解。自从我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人搞不成,我们要另外找人,找真正懂中国的人。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我们共同帮助毛泽东,把中国革命搞成功。听了周恩来的这番话,第二天一早,博古就把全部权力交到了中共中央。博古后来说,周恩来那一席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中国革命确实一定要由一个懂中国的人来搞。

第三次谈话

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合。张国焘在十余骑警卫簇拥下飞驰而来,当时,毛主席给予了张国焘极大的尊重。因为,张国焘一直在中共中央核心层。当时,除了陈独秀,谁都盖不过他。

毛泽东却长期游离于中共中央核心层之外,所以,以毛泽东当时跟张国焘还无法相比。张国焘随后又发现,中央红军人数很少,而且衣衫褴褛,枪支长短不齐,没有一件重武器。严重的兵力失衡,对遵义会议产生质疑,于是,一、四方面军分裂。

毛泽东判断他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后来发现了陕北根据地。到陕北一看,红二十五军是张国焘的势力。当时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他如果听张国焘这个伪君子的指挥,那中共中央真是毫无希望了。于是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要借2000大洋渡过难关。当然借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试探徐海东的态度。徐海东接到信,吩咐到:我们留1000就行了,给中央红军5000大洋。是给,不是借。还附了一封信,表示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指挥,毛泽东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到延安后,张国焘与毛泽东的矛盾日益加深,周恩来与张国焘进行了长谈,但是这次谈话却失败了,最终没能说服张国焘。1938年张国涛叛变出走,1949年中共获得全国胜利,张国焘跑到香港,后来从香港跑到台湾,1979年12月病死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养老院



核发: 点击数:863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