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科研能力成长的“四力”
日期:2025-02-26 15:25:52  发布人:xsc  浏览量:618

从中学物理中我们知道“力做功”能够形成能量这个原理,实际上它也可以应用到我们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是高校辅导员的九大职责之一,也是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建设要求,更是他们在高校学术场域内强化身份认同和提升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基石。联想到“力做功”这个原理,在辅导员个人成长和认知提升中总结出的“四力”模型——借趋势之力,使优势之力,找时机发力,促发展合力,用“四力”智慧帮助辅导员找寻科研道路上的成长轨迹。

2

一、借力:紧跟趋势,站在风口

在高校学生思想日趋多元化、发展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时代,辅导员顺应这一趋势是取得工作成效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严格落实党中央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与制度安排,着力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转化为系统谋划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政策举措与工作方法。辅导员科研成长的起步需借助国家教育政策和工作发展趋势之力,如此方能正确且较为轻松地探寻自己的科研方向。确定研究方向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对于辅导员而言,研究选题同样要考量其前沿性,应以聚焦立德树人的大政方针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形势,作为科研工作的行动指南。学院若能提供完善的职称评聘政策、系统的科研培训指导、实用的科研数字化平台,便能助力我们找到最有效的途径,使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资源得以最大化发挥 。


3

二、使力:使命在肩,永葆斗志

立德树人使命所唤,培根铸魂职责所在,“使命”决定着辅导员科研内在力量往哪儿使。使力是构成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动力。这种力持续对抗的是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繁杂的事务管理以及内心懒惰产生的消极力量,是维持我们不断前进的持久动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辅导员做到顺境时不骄不躁,逆境时百折不挠。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辅导员科研能力薄弱的现状,从形式个体化、内容碎片化、质量肤浅化等原因靶向施策,提升辅导员“使命在肩”的雄心壮志,在强化职业认同、明确权责界限、加强学习培训、组建科研团队、加强管理引导、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增强辅导员从事科研工作的吸引力,坚持“破与立”“转与守”“学与用”,保障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初心和话语权。

图片

1

三、发力:瞅准时机,一击制胜

发力,是在关键时刻快速提升自己的动量,往某个方向使劲冲击。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我们发现辅导员的学术场域和育人场域是传统的、封闭的、习惯的。简单地说,辅导员的科研发展自主权是被动的。这个问题不仅是高校如何加强政策落实和如何优化辅导员队伍工作机制的问题,更重要的作为辅导员个体如何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因此,辅导员应瞄准科研症结所在,以惯习差异和角色冲突切入,从外部保障、目标设置、动力维系、素养提升等方面分析高校辅导员教育实践经验理论化的影响因素,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辩证提升,促进辅导员从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转变,实现理论思维对经验思维的超越,逐步击破挡在辅导员科研道路的绊脚石,确保在需要发力的时候,能够果断而有力地冲刺。

1

四、合力:知行合一,团队协作

在辅导员个人成长的维度上,合力是知行合一的力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与行动相一致,才能形成真正强大的合力。事实证明,如果辅导员以“单打独斗”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就会出现“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怪病,如果“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合力就会创造出个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因此,我们打破辅导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的困局与破局,就要先从摆脱“单兵作战”的个人主义提升方式开始,学校需加强顶层设计,畅通辅导员科研发展专属赛道,精准把控团队的队伍组建、科研条件、科研资源、科研平台、科研管理等要素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式,形成理想抱负高、职责权限清、研究能力强、价值导向正的学术共同体,协同攻关高层次理论和实践性教学问题,坚持统一管理和自主发展相结合、差异和均衡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团队发展方式,塑造辅导员团队优秀的科研文化。


核发:xsc 点击数:618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辽宁省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昆明街2号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15006001号-1

Baidu
sogou